《战国策》式生存: 新加坡如何在中美之间选边?
20年后,如果中美必有一战,新加坡将选边中国。
这可不是随便说说,这是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说的。
在一个论坛上,杨荣文被问及中美选边站的问题。
他回答,我们当然不选边,但是一些西方人士一定要我们选,我相信今天还是选美国。
但20年后如果新加坡被迫选边,杨荣文认为会转向中国。
“转折点在什么时候,我不知道,但这是强权政治的现实。”
在西方社会搞MAGA,搞右翼革命的时刻,新加坡人仍然能够冷静洞察世界,的确有两把刷子。
新加坡面积和人口,比香港都小,独立几十年,在大国之间纵横捭阖,左右逢源,成为地缘政治举足轻重的国家。
《战国策》里说,夫小国之道,非能尽事一强也,务为权衡之计而已矣。
这就是说,小国需要合纵连横,不能死心塌地靠一个大国,要在强国之间左右逢源、反复权衡,才能求存。
《韩非子》里说,小国之主,不可以务德;务德则国危。
这是法家代表韩非子最冷峻的现实主义:仁义不能救国,只有权谋能护身。对小国尤其如此。讲信义,强国未必感恩;但你若“示弱可欺”,亡国就在眼前。
新加坡立国到现在,正是践行了这些中国古籍中小国生存之道。
新加坡最伟大的政治家,国父李光耀,亲手制定了新加坡的外交政策,挑选精英群体治理国家。
看一看李光耀对于均势的深刻理解。
他说,权力平衡政策,取决于本地区若干大国之间相互竞争的利益,而不是将国家的命运系于某个专横的伙伴。大国可以相互牵制,防止任何一方主宰整个区域,从而让小国在它们之间的缝隙中生存。
这简直是《战国策》两千年后的知音!
在东西方之间,新加坡从来不选边站,选择“借两强之力自保”。
2003 年,美国曾邀请新加坡加入其“主要非北约盟友”计划。
新加坡出于不想“选边站”且担心影响与中国的关系,婉拒此邀。
当年核心决策者李光耀在 2010 年重申,新加坡从未打算制衡中国,而是依赖美国的地区存在来维持亚太均势。
作为李光耀挑选的外长,杨荣文的世界观,也是承接自李光耀。
2009年,李光耀在一次演讲中说,中国还没有准备好或者愿意在处理国际体制方面承担同样的责任。美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后的市场。
2015年,李光耀去世,他一生之中,被《人民日报》12次称作“中国人民的老朋友”。
李光耀认为中国必定崛起,能够超越美国。但是在他的有生之年看不到。
美国人无法阻止中国的崛起,它必须接受与一个更强大的中国。中国将在二三十年实现这一点,美国人最终必须与中国分享他们主导的地位。
李光耀去世10年之后,杨荣文再次重申了这个观点。
最迟20年后,中美之间均势将被打破,中国超越美国。
到时候,新加坡必定选边中国。
实际上,这10年来,中国的发展速度,要远快于之前20年。
如果李光耀再世,恐怕也会这么认为。
未来10年,也就是2035年,中国将完成对美国的超越。